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傳播二三事] 科學傳播:解開科學家跨足新聞媒體的心鎖

「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是近年來傳播領域的新興研究方向,當科學成為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科學傳播也就和我們的生活有了不可切割的關係。到底甚麼是科學傳播呢?科學傳播其實包含的層面非常廣泛,簡而言之就是「將科學概念傳達給社會大眾」,細細去深究就會發現科學傳播的主角無非就是:科學家、媒體和民眾。




圖一、科學傳播的三核心


科學家、媒體和民眾三者的關係是互相關聯的,科學傳播研究也因此有不同的面向。包括科學家與新聞媒體的互動(例如科學記者及傳統新聞媒體上的科學版面)、科學家如何利用網路社群媒介傳播研究新知(例如科學網誌及臉書粉絲專頁)、社會大眾如何獲得科學訊息(例如各式新聞媒介、科學博物館、科學演講及科普叢書等)、科學訊息對民眾的影響(例如各種媒體理論與風險傳播),以及科學家和社會大眾之間的互動對社會的影響(例如民眾對科學家信任程度與對科學研究支持程度間的關係)。科學傳播領域的研究範疇深且廣,這篇文章將會聚焦在其中「科學家與新聞媒體/記者的關係(science-mainstream media/journalism interaction)」。

在過去數十年來,科學家和新聞媒體間的互動往往受到不少抨擊或質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F. Sherwood Rowland在1993年時說過科學家面臨到嚴重的傳播危機(faulty communication),而Google共同創辦人也是現任總裁 - Larry Page- 在2007年時也說過科學界面臨到嚴重的行銷困境(serious marketing problem),最近美國化學協會(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的主席候選人之一 - Thomas J. Barton- 也在他的競選聲明中提到化學家應該要更努力地讓他們的研究成果被民眾看見,讓社會大眾知道化學研究對解決世界問題的重要性。

我們有時會在報章雜誌或是電視新聞上,看到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最新的科學研究結果,但其實這些科學報導往往只是眾多研究中的冰山一角,雖然科學文化在慢慢轉變,少部分科學學者和專家願意和媒體記者打交道、並選擇以傳統新聞媒體或是科學雜誌作為傳播新知的平台,但大部分的科學家仍以學術期刊作為發表學術的管道,甚至視傳統媒體與科學記者為洪水猛獸、退避三里。到底是甚麼因素驅使科學家願意將其研究透過新聞媒體和民眾分享?又是甚麼原因讓大部分的科學家選擇待在自己專業研究的範疇,只透過學術研討會以及學術期刊和同領域的學者切磋呢?
        圖二、打開科學家心鎖的那把鑰匙是甚麼呢?
(圖片來源:http://www.euroscience.org/science-in-society.html)


1) 社會化(socialization):在這邊指的就是溝通及表達能力,包括是否受過正式訓練(formal training)以及科學家自我認同感(self-efficacy)。傳播學者發現當科學家受過正式的寫作及溝通訓練,或是他們對自我溝通或是表達能力的認同感越高,他們會更願意參與科學傳播很多科學家都指出在與媒體溝通的過程中曾受到挫折,甚至發現媒體最後呈現的報導和其所述不符,也因此當他們對自我的溝通能力更有信心時,會更願意和科學記者互動。 

2) 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intrinsic rewards and extrinsic rewards):內在激勵主要是去探究科學家是否會享受科學傳播的過程,像是科學家在解釋新的研究結果來幫助社會制定更好的科學政策,或和社會大眾溝通研究成果對社會甚至道德層面的影響時,是否可以獲得自我肯定。外在激勵則分為兩種,一種是正面激勵作用,像是增加社會知名度、提高在預算審核單位或是資金贊助者間的可見度,以及增加在同儕間的聲望;而負面激勵作用,則包括來自同儕間的排擠與批評、擔心系上單位的反應,甚至潛在的社會批判聲浪。研究發現,內在激勵和正面激勵作用都會鼓勵科學家和媒體記者互動,然而負面激勵作用則會遏止科學家對科學傳播的參與度,很多時候科學家是在正反兩面拉扯中做出抉擇。

3) 科學家的學術地位(status):雖然年輕科學家對於公眾傳播參與表達出更高的興趣和認同感,但是研究發現科學家的學術地位(助理教授、副教授或是正教授,甚至資深教授)以及學術成就(也就是學術產出的多寡),和科學家在與科學媒體互動上呈現正比關係。也就是說當科學家學術地位越穩固且有越多穩定的發表,他們對於投身於科學傳播的參與度也越高,很有可能資深教授往往累積較多的溝通經驗,對自我表達能力有更多的信心,同時由於高學術地位幫忙降低他們可能受到的負面遏阻效應,也因此大大提升他們與新聞記者間互動的頻率。

美國許多知名大學都開設有幫助科學溝通的課程(例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DELTA計畫www.delta.wisc.edu以及美國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SciJourn計畫),希望藉由正式課程和提供實習機會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溝通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研究成果,並提升年輕科學家未來和大眾溝通的意願以及能力。部分大學也開始討論是否該將教授參與大眾傳播列為工作評比的一部分,希望藉由各系所的正式規定來弭平同儕間的潛在評判,並鼓勵各領域專家跨足學術體制外。

當然其他潛在因素,包括科學家與媒體記者互動的經驗、媒體記者新聞素養也都會影響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的意願。如何提升科學家對公眾參與的意願,不該只是科學家或是學術機構的責任,新聞媒體記者也有相對應的義務和努力的空間。期待有一天,科學家和媒體記者間的動可以更為頻繁且正向、民眾可以看到更多科學研究上的發展與進步,最重要的是科學家可以藉著媒體與我們這些平民百姓靠得更近一些。


資料來源:
1. http://www.aaas.org/news/releases/2007_ann_mtg/127.shtml
2.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260/5114/1571.citation
3. Dunwoody, S., Brossard, D., & Dudo, A. (2009). Socialization or rewards? Predicting U.S. scientists-media interaction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6(2), 299-314.
4. Martin-Sempere, M. J., & Garzon-Garci, B. (2008). Scientists' motivation to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public: surveying participants at the Madrid Science Fair.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7(3), 349-367.
5. http://www.nsta.org/publications/news/story.aspx?id=595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